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革命酝酿突破,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深度调整状态,越来越多具备计算、感知和交互功能的新技术、
平面磨床产品陆续出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
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3D打印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成为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共同关注的重点。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形态群体正逐渐形成并壮大,成为引领世界各国摆脱危机困扰、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
麦肯锡评出了展望2025能够决定未来经济的十二大颠覆技术。按照麦肯锡的估算,到2025年,这些技术中的每一个对全球经济的价值贡献均超过1万亿美元。它们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价格不断下降、能力不断增强的移动计算设备和互联网连接)、知识工作自动化(可执行知识工作任务的智能软件系统)、物联网(用于数据采集、监控、决策制定及流程优化的廉价传感器网络)、云(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通过互联网或网络提供服务)、先进机器人(具备增强传感器、机敏性与智能的机器人,用于自动执行任务)、自动汽车(在许多情况下可自动或半自动导航及行驶的汽车)、下一代基因组(快速低成本的基因组排序,先进的分析,综合生物科技)、储能技术(存储能量供今后使用的设备或物理系统)、3D打印(利用数字化模型将材料一层层打印出来创建物体的累积制造技术)、先进材料(具备强度高、导电好等出众特性或记忆、自愈等增强功能的材料)、先进油气勘探开采(勘探与开采技术的进展可实现经济性)和清洁环保可再生的能源(太阳能与风能)。
麦肯锡认为,未来10多年最具经济影响性的技术是已经在发达国家普及并在新兴国家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的自动化,比如用计算机语音来处理大部分的客户电话;物联网,比如将传感器嵌入物理实体中用来监控产品在工厂的流动;以及云计算。其中,移动互联网技术位居榜首,第二位、第三位分别是互联网技术和云技术。而随着自动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产业的发展,ICT技术作为最基础的层面来提供支撑,未来数据通信技术发展变革的核心是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向产业各方面扩展。
云计算正在颠覆现有的产业竞争局面。传统的计算机产品和数据中心将不复存在,多媒体终端将大量普及,即插即用的服务模式将改变现有软件产业的竞争格局。跨国公司寡头垄断加剧形成,全球信息产业将进行重大调整。物联网与互联网全面无缝整合,能为各行各业带来变革性的重要影响,驱动全球信息产业的新一轮繁荣。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技术,被很多国家称为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未来,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融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等技术融合不仅组成了基础设施网络,同时还与公共应用平台一起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在智能之道最经济最核心的工业层面,技术间不断渗透交融,带来了各个方面的革命;三网融合带来广播电视的革命;移动互联网,尤其是大数据对生产方式的调整给整个产业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劳动力的作用在下降、劳动对象在发生质变,将导致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个体技术制造活动也在美国复兴。个性化定制、家庭工厂化逐渐成为潮流。每个家庭购买一台打印机即可制造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自己在电脑中设计自己想要的产品,然后直接“打印”出来。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将改变以前的“集中的大规模生产”,而转向“分散的个性化生产”。
全球科技创新的大潮如今引发了总结性的变革,即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比如,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被引入制造业领域后必须加上制造业控制技术、传感技术等,在能源领域需要融合能源方面的再生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利用范围,推广多领域跨界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重塑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竞争格局。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文章。该刊著名编辑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三维)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他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
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提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工业4.0”的概念。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不论具体划分如何,毫无疑问的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来临,并将带来巨大影响。作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这一革命是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的基础上,同时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带动整个制造业升级换代,并对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