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易成本理论
分享经济现象最直观的解释来自交易成本理论。分享经济的价值在于在拥有某项资源(资产或技能)的消费者与需要这种资源的消费者之间,对某一时间以可接受的交易成本创建一个匹配。正如Airbnb对于住宿供需双方、 Uber对于交通服务的提供方和购买方而言,数字化平台的存在帮助降低了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联系成本和签约成本等:在分享平台产生之前,这些交易因为过高的交易成本而根本无法发生。以分享交通服务为例,在其出现之前,乘客在需要乘车时找到空驶车辆往往较为困难,同时为避免空驶,出租车司机则倾向于集中在酒店和机场这些需求量较高的地段。如此,出租车服务具有高的搜寻成本和低的有效供给,并将最终降低有效需求。Uber的出现基本上消灭了搜寻成本,并极大降低了服务的不确定性,还可以为出租车司机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时机给予合理化建议,从而创造了一个真正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有效市场。此外,分享经济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方面也成效卓越,信息技术使得消费者能够非常容易查看到关于服务质量和价格的历史记录:而服务提供方也由于评价与其收入挂钩而产生了优质服务的激励。一些研究试图综合相对交易成本和动机分析,将可分享的产品定义为容量冗余的产品,且对这些产品中过剩的容量通过分享关系加以利用要优于在二手市场上进行交易(。由此,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私人住宿市场、私人用车市场和中介市场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仅造就了巨型的平台企业,而且形成了对原来市场的互补或者替代。两种产品及两种市场之间的互补性和替代性,是运用交易成本理论理解分享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市场组织模式和分享经济在交易成本上的系统性差异,具体体现在信息成本和执行成本两方面。在信息成本上,市场综合使用价格体系、管理层级报告以及命令流来管理信息、配置资源,分享经济则使用对所有参与者都开放的社会关系来实现上述目的,而并不明确指定参与者的行动。在执行成本方面,市场更多地依赖(但不限于)正式的强制手段,而分享经济所依赖的社会关系则主要依靠对社会规范的非正式执行机制和互惠机制来解决执行成本问题。从整体上看,这一理论分析框架至今并未被较好地运用到分享经济的案例分析中。
(二)协同消费理论
协同消费是分享经济的另一理论根源。协同消费的概念早在1978年就被提出,Felson-Spaeth将其定义为多人在共同参与活动中消费商品或服务的事件。在此后的近30年间,极少有研究运用协同消费理论解释分享行为,直至约克大学教授Russel Belk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基于该理论对分享概念进行了深入解释。Belk(2007)认为,分享指的是将我们的东西分配给他人使用,或者从他人处获得物品或服务为我所用的行为和过程。协同消费涉及捐助、转售、交易、借贷、租赁、赠予和交换等广泛内容,并通过协调资源的获取和分配来收取费用及其他形式的报酬;交换和消费行为建立在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而非已有的市场主体上,无须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在此过程中,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被重新定义。一些研究指出,消费者在不拥有某种物品甚至仅仅触摸它时,也会产生“自觉所有权”的体验,故此,需求双方通过分享行为也能延伸扩展自我价值,分享经济因而消弭了人与人之间同物质和财产等相关联的等级和界限。
如果说分享这种现象古而有之,协同消费和分享经济的现象则发端于互联网时代。分享经济的存在,使得所有权不再是消费者欲望的最终表达形式,预示着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后所有权时代”,Rifkin将其称作“零边际成本社会”。Botsman-Rogers更是在其著作《我的就是你的:协同消费如何改变世界》中,直接将协同消费定义为超越所有权获得
平面磨床产品和服务的活动,而通过部分所有权享受产品和服务,且免于永久所有权风险和麻烦的消费者则被称为变革的消费者。协同消费跨越价值链,在个体消费者和小的服务提供商之间实现了财富的重新分配,而不再依赖“中间人”:故此,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将协同消费评选为“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意之一”。
(三)多边平台理论
多边平台理论MSP其实是对双边市场概念的延伸和补充。在Hagiu-Wright(2011)的文章中,多边平台被描述成在不同消费群体问进行直接交易的平台。在分享经济的例子中,分享经济平台公司作为服务提供方和使用者之间直接交易的组织者,形成了最初的双边市场,帮助更有效地使用从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增加市场竞争,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广告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多边市场平台逐渐形成,比如Viewswagen就在Uber和 Lyft平台上搭建了自己基于GPS位置信息的商业模式,如通过司机座位后背的屏幕投放广告等。同传统双边市场相似的是,分享经济商业模式同样具有网络外部性,即市场的每一方均受益于其他人的存在:与此同时,由于非专业服务提供商的加入,分享经济市场更易受到个体异常行为的影响,向价值链末端转移风险的能力也更强,因而更加趋于低效。
在双边平台框架下建立了一个简约模型,对以 Airbnb为代表的非专业服务提供者和传统酒店的定价行为进行了分析。通过对Airbnb挂牌酒店价格数据的收集,在控制了资产和市场异质性后,文章首先发现在运营和财务表现方面,专业服务提供者的日赢利水平、入住率分别高于业余服务16.9个和15.5个百分点:业余住宿服务在半年间的市场退出比例达49%,而同期仅有13.6%的专业服务退出市场;非专业住宿提供者较少因季节、节日和需求原因对价格进行动态调整,即分享经济平台存在定价低效问题。进一步的理论模型分析显示,为达至利润最大化,双边市场平台运营方应对非专业服务提供者收取低价格,或者帮助非专业服务提供者进行更科学的定价决策,比如Uber为司机提供的热度地图;而城市管理部门在对专业和非专业服务的规制和收费上则应一视同仁。
一些研究将分享行为与服务创新中“共创”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分享经济的实质是供需双方共同创造新市场和新的商业运营商;一些学者用 P2P、临时工经济、开放获取式经济、网格、协作经济、接入为基础的消费等词汇来描述分享经济,上述称谓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分享经济的某方面特征,如点对点的交流方式、兼职、开放、互相连接、沟通及共同使用、无所有权转移等。总体上看,它具有以下五方面特征:建立在网络技术发展之上;将人与物的分布式网络相连接;在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前提下,将一切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闲置容量加以利用;在陌生人之间形成信任和互动机制;开放、包容和互惠的价值理念。对于消费者来说,分享经济将为其提供差异化的创新性服务,从而带来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价格和更高的质量;对于服务提供者而言,分享经济通过对其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和对企业家精神的激发,使其进入到传统上由大企业垄断的服务市场,进而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
总体而言,分享经济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为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创造价值:
①通过给予其他人使用闲置资产的机会,使得“死资本”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②通过汇集多个卖家和买家,使得市场中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更有竞争力,并带来更广泛的专业化;
③通过降低搜寻成本、讨价还价和过程监控,使得交易成本降低、交易范围扩大;
④通过将过去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评论呈现给新的市场参与者,使得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显著降低:
⑤通过模式创新,弥补传统行业低效与供不应求的缺陷,增进消费者福利。
分享中国经济的政策指向